“郑庄公掘地见母”的典故为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四回所讲之事。从庄公母子积怨不再相见到最终母子团圆,调解人颍考叔练就品质“内功”,运用“言语功”、“行为功”、“技巧功”和“衡平功”,最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。笔者将从庄公掘地见母始末这一典故浅析法官的调解五功。
积怨由来:母子黄泉再相见
郑庄公和其弟争权夺势,其母姜氏在这场兄弟之争中,偏袒后者,并暗中提供密信等帮助,后被庄公识破,其弟见大势已去,便拔剑自杀。郑庄公识破后,将其母送到颍城,发誓:“不到黄泉,再也不和姜氏见面了”。
就是这句话为母子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,二人很长一段时间不再相见。母子之间积怨颇深,矛盾看似很难调和。
调解五功:母慈子孝终有时
——“内功”:颍考叔品性善直
再说,颍城有个小官,叫颍考叔,为人正直无私,孝顺父母,尊敬朋友,远近闻名。闻此事,觉庄公有伤风化,便想教育庄公,他认为“做母亲的虽然不像母亲,但是做儿子的却不能不像儿子”。颍考叔正直无私的品性,是其做调解工作的基石。
——“言语功”:以鸟喻人有高招
颍考叔遂找了几只鸟,借口奉献野味见庄公,庄公问其:“这是什么鸟?”颍考叔回答:“这鸟是夜猫子,白天连泰山那么大的东西都看不见,夜里倒能明察秋毫,小东西看得清楚,大东西倒看不清楚。小时它母亲辛苦喂养它,长大后,反倒把它的母亲啄死吃了,实在是个不孝顺的鸟,因此把它捉来送给您吃。”庄公半天无语。
在这里,颍考叔以鸟喻人,大胆地说出了其对庄公的真心话。何谓大小?大道理、小道理,庄公自然明了;大事小看、小事大做,庄公的做法自然有颠倒主次之意。
——“行为功”:衣袖怀肉见真章
这时正赶上有人送来一只蒸羊,庄公命人割下一条羊腿给颍考叔吃,颍考叔把羊腿上的好肉挑出来用纸包好,藏在衣袖里。庄公甚是奇怪,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,颍考叔说要带回去给自己的母亲吃,并称家里很穷,母亲吃不到这么好的肉。见此状,庄公很有感触。
颍考叔此举旨在以实际行动引领庄公反思自身的行为,与庄公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。颍考叔虽然家境贫穷,但是却对母亲如此孝顺,而庄公虽贵为诸侯,却有母不得相见。
——“技巧功”:调解里面有高招
庄公便将自己和母亲的积怨向其述说,末了便说:“我已立下黄泉之誓,看来活着见不到我的母亲了!”颍考叔听后便给庄公提出建议,可以先派人把地挖开,见到泉水,再建地下室,把庄公母亲接到里面去住。这样一来,既能母子团聚又未违背誓言。
颍考叔在通过以上三功之后,使庄公打开心扉,但是当初庄公话说得太绝,以致现在很难回头。于是颍考叔便发挥其聪明才智,想到了掘地见母的高招,最终促使条件达成。
——“衡平功”:双方互动是关键
后颍考叔又向姜氏说明庄公的悔恨之情,并说明庄公想要把她接回去养老的想法,以及庄公对母亲的思念之情,劝说其到地下室与庄公相见。姜氏听后又惊又喜,最终接受了颍考叔的劝解,母子在地下室得以团聚。
颍考叔在劝说庄公回心转意之后,又与姜氏进行沟通,这是对双方做调解工作的体现,也是促进双方之间的衡平,若只有一人同意,并不能成就此事。
颍考叔促成庄公见母一事,值得长期从事调解工作的法官学习,首先其练就了扎实的“内功”,做事需先做人,法官需加强自身文化修养、健全品行人格等。其次在调解时应练就高超的“言语功”,强化与当事人沟通的能力,不仅以法服人,而且要以理服人,以话语感化人,同时要把握言语的分寸。再次,其“行为功”也是发人深省,反其道而行之,以正确的行为引导他人。另外,法官的“技巧功”非常重要,事关调解达成与否,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调解达成的突破口,这一关集中体现了法官法律修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。最后,调解工作一定要针对双方当事人,不可忽略、偏袒任何一方,居间裁判、公平待人,只有具备这样的“衡平功”,才能最终成功地达成调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