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善科研制度四梁八柱。成立重大工程办公室,统筹布局政策、平 台、项目、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。出台“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七大行动计划”等政策措施,印发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》《科研项目经费“包干制”实施细则》等文件,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“7+N”基础制度体系。构建以质量、贡献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,明确27类科研成果形式,规范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,破除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不良导向。优化重组科研院所归口管理部门,构建“一室+四部+五院”大科技组织管理体系和“校-院-系所-团队-教师”五级联动创新体系。
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。聚焦轨道交通关键核心技术和高速铁路世界科技前沿,推进原创性、引领性科技攻关,获批“现代铁路动力学与运载安全”基础科学中心项目,在高速铁路关键理论与技术、高速重载和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。制定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》,推进以“交通+”“智能+”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、协同创新,突破轨道交通等领域“卡脖子”技术。与成渝(兴隆湖)综合性科学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深度融合,共建“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”和准环对称“仿星器”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协同中国中车、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,进一步提升前沿交叉科学研究能力。
推动校地校企双向奔赴。建设技术转移研究院,在全国建立14个技术转移中心,打造一体化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。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,将“先转化、后奖励”转变为“先确权、后转化”,以产权激励增强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。与成都市、蜀道集团加强合作,共建“一园五区”新形态科创园。联合企业在科创园内建设研发中心,打造“校区-园区-社区互嵌”创新体、技术与服务结合体、科技与产业联合体“三体融合”的园区新形态,推动80余个科研团队、230 余项科研项目实现“就地研发,就地转化,就地产业化”。
来源:四川省教育厅网站2024年10月10日https://edu.sc.gov.cn/scedu/c100768/2024/10/10/233eaaa0f3084619b1a0851b0cbad732.shtml